为完成不同指标的KPI,自掏腰包“网购业绩”已成为银行员工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不过,“贴钱”上岗背后所潜藏的风险隐患也引发业内关注。据媒体报道,已有银行根据监管部门要求正在配合开展员工“网购业绩”排查工作,涉及个人养老金开户、贴息揽存、补贴放贷、数字人民币账户开通等。10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从部分银行获悉,暂未接到正式通知,但个别银行内部已获知后续可能会展开排查。与此同时,曾在电商平台盛极一时的银行业务代办服务也悄然“隐身”,不过在社交平台上,仍有银行员工为完成考核任务,自掏腰包贴息揽储。
代办服务悄然“隐身”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某城商行内部发文称,根据监管部门要求,该行正配合开展员工“网购业绩”排查工作,包括员工为完成业绩,在电商、社交等平台购买相关代理服务,涉及个人养老金开户、贴息揽储、补贴放贷、数字人民币账户开通等。
对此,10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向多家银行求证获悉,部分银行暂未接到监管要求开展员工“网购业绩”排查工作的正式通知但亦有银行内部人士透露,虽未接到正式通知,但内部已获知后续可能会展开排查。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考核压力之下,为完成不同指标的KPI,部分银行员工踏入了“网购业绩”的洪流。根据北京商报记者此前调查,在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有关银行代理服务的内容俯拾皆是,一些银行员工自掏腰包在电商平台花费几十元至上千元购买相关推广服务,以完成业绩指标。
不过,10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电商平台,银行业务代办服务已悄然“隐身”,以“拉存款”“存款任务”“银行业务推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较难发现对应信息,但当以“个人养老金”为关键词搜索时,仍能查阅到相关内容。
某地推商家表示,无法办理存款、信用卡的指标业务,仅支持个人养老金开户推广,预约开户和正式开户每户价格为20-45元。亦有商家以个人养老金开户为噱头,但当记者咨询能否办理存款任务时,仍得到肯定答案,该商家在询问完所属银行、所需金额及存入期限等要求后,告知了1万元存款存一天4.5元的费用。
谈及银行相关代办服务悄然“隐身”的原因,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悦认为,《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规定,银行不得允许第三方合作机构在自营网络平台以银行的名义向消费者推介或者销售产品和服务。《电子商务法》也明确规定,电商平台没有金融许可证,不能从事银行业务。监管压力下,相关银行代办业务生存空间日益压缩。
贴息揽储仍潜藏社交平台
在电商平台上银行员工“网购业绩”的服务虽有所收敛,但银行员工完成任务的需求却未减退,在社交平台上,仍有银行员工为完成考核任务,自掏腰包贴息揽储,存1万元补贴10-15元的情况屡见不鲜。
以往每到季末社交平台上便涌现出一批银行员工发帖求存款。“季末考核,400万元存款任务,每1万元额外补贴5元利息”“求存款,电子二类户存五天,需要60万元,每1万元额外补贴10元利息”。
现如今,拉存款完成KPI不只是季末所需,月末冲量、日冲量,“每日一揽”已成为常态。正处于试用期的银行员工王莉莉(化名)表示,她所在的银行存款考核以日均计算,要确保日均200万元的存款留存。“我们小银行知名度低,根本完不成,但完不成就没法转正”,王莉莉说道,无奈之下她只好在网上求助,贴息也是无奈之举。
“任务重的,我都麻了”,在银行工作三年的柜员赵晓希(化名)透露,她所在的银行按时点考核,存款考核指标每季度末是1000万元,任务完不成按照每1万元扣15元进行绩效扣除,此外,还有信用卡、贵金属、基金、保险等考核任务。
任务重时赵晓希也曾考虑过自掏腰包贴息揽储,不过,现在她所在的网点要求必须由储户本人到该网点开户并存款,“网购业绩”的想法便只能暂时搁置。
“银行员工‘网购业绩’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监管、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是银行揽储考核任务压在个体员工身上的表现。”王德悦表示,这种现象也反映出银行在营销手段上的单一和不成熟。在面对考核压力时,员工没有有效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渠道资源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而是选择了效果有限且有可能带来风险的网购方式。
“网购”KPI当休矣
有需求便有市场,在社交平台上,除了求存款的银行员工,亦有个人客户声称有闲置资金可以存入。自称是储户的杨潇(化名)表示,他有大额资金可开户存入银行,但需要补贴,存100万元每天要补贴110元。
看似个人的买卖交易行为,实则暗藏着一定的风险。王德悦表示,“网购业绩”除了能帮助银行工作人员缓解燃眉之急外,并没有其他可取之处。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客户质量相对比较差,绝大部分账户都不会被使用,最终成为“休眠账户”,增加了银行的管理成本及融资成本;同时,“网购业绩”扰乱存款市场秩序,助长恶性竞争;此外,被“买”客户将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提供给第三方,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如果第三方无法保护好这些信息,甚至主动泄露账户信息,将对客户的隐私安全造成威胁。
资深金融政策监管专家周毅钦进一步指出,如果单纯是开户类的指标,并没有发生实质性业务,其业务风险很小,但由于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招揽的客户,对于银行后续业务的实际开展没有任何帮助。长此以往,这种虚假繁荣只会侵蚀银行利润,避实就虚,偏离正常经营轨道,恶化整个行业生态。
“银行员工‘网购业绩’等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银行业绩考核体系和指标不合理,基层机构和员工背负过重的考核压力。在过重的考核指标和压力之下,基层机构和员工行为容易出现异化。”对于后续如何减少银行员工“网购业绩”的情况发生,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银行应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给分支机构下达的考核任务应科学合理,让基层机构和员工“跳起来够得着”。基层机构和员工要端正认识、坚守底线,采取依法合规的方式完成任务指标。此外,还应强化监管,提升违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