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多地新能源车主反映公共充电桩充电价格有所上涨,用车成本正越发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选择的因素之一。在部分市场人士看来,充电价格上涨会导致电车“红利”消退,用车成本大幅提高。对于这种说法,业内人士普遍予以否认。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中国充电联盟主任刘锴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远来看,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汽车更多的便捷性和经济性体现在可以回家充电和百公里花费更低这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优势是长期性的。另一方面,国家近期出台的几项政策文件也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和居民区内公共充电桩执行居民电价给予了明确,随着政策的落地,充电电费也会有所降低从而惠及广大新能源汽车用户。”
2023年6月29日,一名驾驶员在四川省宜宾市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能源港的光伏雨棚下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资料图)
涨价普遍出现在用电高峰
“2元/度的充电单价确实存在,但基本都是在白天高峰期电价较高的时间。这些时间段里我们基本都在跑单,而且作为运营车辆本身也对充电价格更敏感,大多数情况都会在夜间充电。价格确实有所上涨,但如果是习惯夜间充电,并不会出现过于明显的价差,更多是体感上的差异。”采访过程中,网约车司机刘师傅告诉南都记者。
入夏以来,第三方商用充电站价格上涨,充电单价涨幅过快等问题成为新能源行业关注的焦点。
日前,南都记者走访了上海地区特来电、星星充电和云快充等充电运营企业旗下的多家充电站,发现2元/度的电价确实存在,但普遍是出现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的用电“尖峰时段”,或是在商务区等特定区域。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地区平时段的充电单价在1.2元/度左右,低谷时段的充电单价在0.9元/度左右。
梳理各地充电桩为何不约而同在夏季涨价,首先得分析充电费用的组成部分。
分析人士指出,商用充电桩充电费用由电价、服务费两部分组成。根据《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从今年的6月1日起,国内开始实行新的电价方案。大型充电站的用电一般属于工商业用电,会一定程度受到夏季时令电价提高的影响。
特来电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充电服务费是充电运营商的主要经营来源。其主要由不同充电桩类型和用地成本,同时结合国家地方标准和市场供需情况决定。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充电服务费相对稳定,平均维持在0.4-0.5元左右。”
对于近期新能源车充电价格普涨是在“割韭菜”的说法,刘师傅表示,目前电动车在使用成本上依然有明显优势。“我现在这辆500公里左右的续航的电动车,如果换成油车加满一箱油需要近400元,而就算是用2元/度的充电桩充满也就百元左右,新能源汽车的用车成本依然是很实惠。”
充电桩企业求解盈利难题
一头是消费者对于充电价格调整的热议和关注,一头是新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的健康发展。如何在二者做好平衡,实现新能源汽车消费的稳定增长,成为充电桩运营企业的共同课题。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公共充电行业的运营规模和企业数量也水涨船高。聚焦用电高峰导致的费用上涨的同时,充电桩运营商的生存难题同样值得关注。
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6月比5月公共充电桩增加6.5万台,6月同比增长40.6%。截至2023年6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214.9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90.8万台、交流充电桩124.0万台。从2022年7月到2023年6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2万台。
然而,由于前期场地铺设、建桩和运营管理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充电桩运营必然成为一项“高投资慢回报”的生意,充电桩运营企业普遍面临亏损困境。
以布局充电桩的上市公司奥特迅为例,其2020年至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6亿元、-0.33亿元和-0.40亿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600万元至2450万元。
对于亏损,奥特迅解释称“公司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业务仍处于爬坡期,营业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但因其固定支出占比较高,目前销售收入未能覆盖成本支出,仍处于亏损状态。”
在近期印发的《恢复和扩大消费二十条措施》中,明确提出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居住区内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并执行居民电价,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而降低成本,除了通过充电桩企业实现规模效应,同样需要多方协同。
在刘锴看来,目前除小部分地方放开了服务费的上限限制以外,大部分地方都对服务费设置了上限。“以前,部分运营企业采取压低服务费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客户,但是经测算,充电桩利用率在7%~10%的情况下,服务费至少要达到0.35元以上,才有实现盈亏平衡的可能性,一味地低价经营,并不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特来电相关负责人同样表示:“部分城市由于低价的无序竞争,服务费长期处于低位,导致充电运营商亏损严重,影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城市充电价格的回调到正常区间,有助于稳定充电设施投资,提高充电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建立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公司始终配合各地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减少充电价格波动,提升用户充电体验。”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也对电网负载压力带来不小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完善居民电动汽车充电桩分时电价政策,让新能源汽车用户积极参与电力移峰填谷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整个充电需求的管理中,充电运营企业相对来讲处于被动地位。新能源汽车用户想什么时候充电,充多少电更多取决于他自身的需求,比如,运营类车辆和高速路长途行驶的车辆就是随到随充,越快越好。”刘锴告诉南都记者,“对于企业来讲,则应该从按城市社区、公路沿线以及乡镇农村等不同的具体场景,通过充电和停车价格策略等方面入手靠经济性原则来培养车主的充电习惯。使得车主、企业、电网各取所需,真正做到多方共赢。”
南都见习记者 于典 发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