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立足于矿山精细化工产业,为全球铜萃取剂领军企业之一,与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和索尔维竞争全球铜萃取剂市场。根据公司公告,2020 年-2021 年三家公司的产量分别为康普化学 4000 吨、巴斯夫 6000 吨和索尔维7000-8000 吨,公司对应的全球市场份额为 25%,巴斯夫和索尔维占据余下的市场份额。公司董事长为公司实控人邹潜,出生于 1963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拥有丰富的研发及销售经验,对技术和市场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洞见。同时,公司的多位管理及技术骨干来自四川大学。值得特别介绍的是,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两所化工高等院校之一,另一所当时的华东化工学院,皆于 1952 年创立,是我国早期化学工程师的摇篮,为公司发展铺垫了深厚的底蕴和基础。
公司沿革:从医药研发转为铜萃取剂研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康普化学是一家在金属萃取剂领域研究了十多年的公司,其下游的客户不仅仅包括世界知名的五大铜矿企业,还包括许多其他知名的新能源电池企业。从 2019 年到 2022 年,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3/2.2/2.3/3.5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69.23%/4.55%/52.17%,2019-2022 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8%,公司营业收入中,铜萃取剂的营业收入为 1.2/2.0/2.0/3.2 亿元,分别占营业总收入的 91.66%/91.34%/87.81%/9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36/5883/5095/10405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283%/-13.39%/105.18%,2019-2022 年CAGR 为61%。
该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初步确立阶段(2006-2011):2006 年 11 月,重庆海祥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成立,是由浩康医药和某外籍商人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2010 年,由于医药行业的变动,外籍商人转让了全部股权。业务转型阶段(2012-2016):2012 年,重庆海祥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康普化学,并开始专注于金属萃取剂领域。公司2015 年在新三板上市。初始1,500 吨设计产能建成,产量维持在 1,000-1,500 吨水平,产品相对单一,整体处于市场初步拓展阶段。
业务拓展阶段(2017-2019):开始准备实现年产 5000 吨的金属萃取剂项目,与国内的知名矿业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产能基本达到满产状态,逐步完成新增3,500 吨产能建设,产品型号不断丰富,逐渐成长为智利市场的头部铜萃取企业。同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研发了模拟软件 Simula-SX 等等,业务水平逐渐提高。在这个时期,公司的产能产量、营收、净利润都稳步增长。迅速发展阶段(2020-至今):从 2020 年开始,公司业务规模增长迅速,在这个阶段,开始了年产 2 万吨的特种表面活性剂建设项目,预计新增产能1.5万吨。到 2022 年公司也自主研发了各种型号的金属萃取剂,创新开发或优化了Mextral860H、Mextral 5640H、Mextral 5540H 等型号的金属萃取剂配方,公司的产品远销海外,包括北美、南美、非洲以及东亚、西亚等地,2022 年公司年报显示,公司的海内外业务带来的营业收入已经分别占 51%和49%左右。
股东介绍:实控人明确,股权结构清晰
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邹潜,截至 2023 年3 月31 日合计控制公司52.1%的股份,为公司董事长。 邹潜先生,1963 年出生,公司董事长,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工程专业,1986年至1991 年任南京化学工业研究院研究员;1991 年至1997 年任深圳市深港工贸进出口公司出口部经理;1997 年至 1999 年任铟特化工执行董事兼总经理;1999年至2004 年任重庆市垫江英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2004 年至2006 年任重庆万利康执行董事;2006 年至 2015 年任康普有限董事长、总经理;2015 年至今历任康普化学董事长、总经理;现任康普化学董事长。
该公司 2023 年一季度末期有总股本 9164.25 万股,其中无限售条件股份有2910.392 万股,有限条件售股份有 6253.858 万股,普通股股东人数1876人。2022年末,由公司年报披露的前十名股东情况如下,其中股东邹潜,股东邹扬,互为兄弟关系;股东邹潜是股东迈顺公司的执行事务合伙人;股东黄坤燕是股东邹潜表弟的配偶;股东哈尔滨百朋汇金投资企业(有限合伙),股东北京百朋汇信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
高管人员:富有朝气,经验丰富.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总工程师、常务副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与董事会秘书,公司共有高级管理人员 6 名。其中,张冬梅,总经理,1979 年出生,毕业于四川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5年至 2012 年任浩康集团行政总监;2011 年至 2015 年历任康普有限董事、副总经理;2015 年至今历任康普化学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总经理;现任康普化学董事、总经理。
李朝亮,总工程师,1965 年出生,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合成专业,1987 年至2005年历任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车间副主任、助理工程师、车间主任、化工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兼研发处处长、试验车间主任、高级工程师;2005 年5 月至2010年任浩康集团研究所所长;2010 年至 2015 年历任康普有限副总经理、董事、常务副总经理;2015 年至今历任康普化学董事、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总工程师;现任康普化学总工程师。 六位高管有一半毕业于四川大学,平均年龄不到 50 岁,足以说明公司高层在富有朝气的同时,专业经验丰富。
核心产品:铜萃取剂毛利率高且相对稳定金属萃取剂则是康普化学最主要的产品,其中铜萃取剂是公司发展最早、收入占比最高的产品。铜萃取剂应用于湿法炼铜中,起到将铜元素与其他元素萃取分离的作用。 铜萃取剂产品单价高,毛利率高:铜萃取剂产品单价一般在4.5-6.0 万元/吨之间,根据具体配方而不同,属于单品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历年毛利率水平稳定在 40%左右。 铜萃取剂的盈利能力相对稳定:因为铜萃取剂在制取铜行业的整体成本中占比较低,其成本传导能力较强。以当前国际铜价约 6 万元/吨为例,铜萃取剂单价仅约60 元/公斤,萃取一吨铜所消耗的萃取剂材料成本仅240 元,客户对涨价的敏感度低。同时,原材料成本会随着石油价格的下降而下降。所以当油价上升时,铜萃取剂能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而当油价下降时,铜萃取剂的盈利能力会提升。
产业链情况:湿法冶炼铜全球份额占比10%-20%
世界上由铜精矿生产电解铜的冶炼方法分为两大类:火法冶炼和湿法冶炼。火法炼铜是当今生产铜的主要方法,占铜产量的 80%~90%,主要是处理硫化矿。而湿法冶炼(指浸出-萃取-电积法,L-SX-EW)占铜生产量的10%~20%,主要用于处理低品位铜矿石、氧化铜矿和一些复杂的铜矿石。根据国际铜业协会(ICSG)报告,2020 年全球精炼铜产量2455 万吨中,湿法冶铜产量已达 390 万吨,约占全球铜总产量的 16%,其余主要以高温灼烧的火法冶铜为主。
现代湿法冶铜主要指浸出-萃取-电积法(L-SX-EW)。萃取是现代湿法冶铜的关键步骤,而铜萃取剂作为该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萃取剂的作用是与被萃取的金属通过配合化学反应生成萃合物萃入到有机相,又能通过某种化学反应使被萃取的金属从有机相反萃取到水相,由此而达到金属提纯与富集的目的。
产品介绍:醛肟和酮肟复配,原材料主要为石油化工产品壬基酚
康普化学的铜萃取剂系列产品主要是通过将半成品酮肟、醛肟和改制剂等复配而来。酮肟类是萃取能力相对弱、反萃取能力强,而醛肟是反萃取能力相对弱、萃取能力强,两者互补,再混合改制剂等获得性能更好、更具针对性的高效萃取剂。根据迪索共研咨询,目前常用的铜萃取剂分为 3 类:(1)酮肟类。这是最早用于萃取铜的商用萃取剂,其物理性能好、分相好、夹带损失低、容易反萃取,化学稳定性高。
缺点是萃取能力不如醛肟强,萃取动力学较慢,特别是在温度较低时更慢。 汉高公司的 LIX 系列萃取剂中,就有酮肟类铜萃取剂,如2—羟基—壬基苯乙酮肟(LIX 84),它能够与铜离子形成不溶于水的络合物。在萃取过程中,酮肟类铜萃取剂与水中的铜离子发生反应,形成络合物。随后,通过分离有机相和水相,从而实现铜的分离和萃取。酮肟类铜萃取剂的原材料包括:壬基酚,多聚甲醛等原料,通过肟化反应和其他反应得到酮肟。
(2)醛肟-改制剂类。醛类萃取剂的传质动力学快、萃取能力强,而缺点是反萃取困难,故要用改性剂改性,所以一般是采用醛肟-改制剂类萃取剂。所用改性剂一般为十二醇、十三醇、壬基酚和酯类。改性剂中的OH 基和O 基会通过氢键与浸出液中的固体结合,导致形成肟,从而使羟肟的稳定性降低而相夹带水平提高。化学稳定性比酮肟类的差。 汉高公司生产的 LIX 860 萃取剂(2-羟基 5-十二烷基水杨醛肟)就是醛肟-改质剂类铜萃取剂,其萃取原理是,LIX 860 作为一种醛肟-改质剂类配体,具有对铜离子的选择性。它与水相中的铜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形成有机相中的铜络合物。通过相分离过程,可以将铜从水相中分离和萃取出来。制作醛肟-改质剂类铜萃取剂的原材料通常包括以下成分:壬基酚、硫酸羟胺等,通过肟化反应和其他反应得到醛肟。
(3)酮肟-醛肟混合物类。这类萃取剂不含非羟肟的改性剂,酮肟可以改善醛肟与铜、氢离子之间的平衡,协萃作用较好,兼有醛肟的萃取能力和动力学,以及酮肟的优良反萃取性能和物理性能,是目前大多数铜萃取工厂选择的萃取剂。康普化学所生产的 Mextral 系列萃取剂就属于这一类,根据康普化学官方说明,不同的 Mextral 系列萃取剂有不同效果,如 Mextral® 973H 就有萃取能力强,铜铁选择性好、分相快的优点,比较适用于中低 pH 值条件下萃取铜。在公司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主要用到的原材料包括壬基酚、多聚甲醛、硫酸羟胺等,这些原材料大多是依靠石油化工的产品进行反应得到的,与石油关系紧密。如壬基酚是苯酚与烷基化剂(如壬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烷化反应得到的,这都是石油化工的产品。
与油价关系:成本传导顺畅,议价能力强,保障高毛利率
当油价上涨时,康普化学的产品价格可适度上涨,转移成本压力,能维持较高的毛利率;当油价下跌、原材料价格下降时,康普化学产品价格下调幅度较小,整体较为坚挺,表现出较强的议价能力,能适当提高毛利率。原材料的敏感性波动系数:根据公司公告,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到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的传导周期约为一到两个季度,此处按照两个季度测算。2021 年度,康普化学壬基酚的采购价格从 10.87 元/公斤上涨至 16.15 元/公斤,涨幅48.50%,壬基酚采购价格的敏感性波动系数为其变动率与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率之比,即为0.36。其他原材料的敏感性波动系数亦同理测算。
行业分析:铜萃取剂行业有一定增速首先,矿山精细化工是一个好行业,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有望长期保持。目前只有三家企业竞争铜萃取剂市场,其中康普化学一家占有25%的市场份额。其次,行业增速不低,且康普化学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铜萃取剂市场规模 1.6 万吨,未来 10 年中间情景的增速约 8%。未来,凭借着中资矿企出海以及国内化工一体化所带来的成本及运输优势,康普化学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精细化工:一轮一轮的经济周期提升市场集中度
一般而言,精细化工行业的各个子赛道都有着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我们认为造成这一商业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较高的重资产属性和较高的退出门槛,会限制企业调整产量的能力,导致在每轮经济周期中,当产品价格下降时产量降不下来,当产品价格上升时产量上不去,最终加大产品价格的波动,使得价格高的时候利润持续走高,价格低的时候利润持续恶化,就这样一轮一轮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提升市场集中度;(2)更高的进入门槛,包括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以及设备投入。 精细化工的细分行业规模小、产值低,但技术要求高、投入时间长,上述因素导致了每个细分行业中通常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的市场格局。与金属萃取剂类似,上述国际化工巨头所从事的如汽车尾气催化剂、对位芳纶(主要用于国防军工、建材等领域)、聚醚胺(主要用于复合材料、涂料等领域)等领域,也都具有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具体如下:
目前,全球部分地域的化工行业的集中度还不高,大概是因为整体的经济增速还处于较高的水平,缓和了部分公司利润下滑的程度,减缓了市场集中度提升的速度。未来,随着经济增速逐步回归平稳水平,以康普化学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铜萃取剂:市场规模约1.6万吨,未来十年中间增速约8%
2021 年湿法冶铜产量为 390 万吨,占比 18.5%,根据吨铜的萃取剂消耗量3-5千克测算,全球铜萃取剂的市场规模在 1.2 万吨-2 万吨之间,平均为1.6 万吨。2020年和 2021 年,康普化学铜萃取剂销量分别为 4,006.24 吨和4,088.92 吨,结合上述市场规模测算,康普化学铜萃取剂的市场占有率约为25%。通过以下测算,铜萃取剂行业未来十年的中间情景增速约为8%。市场规模的重点在于两个因素:(1)湿法冶铜的产量;(2)吨铜的萃取剂消耗量。 (1)湿法冶铜的产量:冶炼方法上,作为传统火法冶铜的替代,湿法冶铜在上世纪 60 年代从零起步,发展到 2020 年在全球铜产量中的占比已达到16%。基于其低能耗、环保和适用广等优点,合理预计其未来占比还将上升。这里分三种情形进行预测:
情形一、占比不变,即未来占比始终维持在2020年的 16%;情形二、温和增长,即占比由 2020 年的 16%,提高到2025 年的17.5%、2030 年的 19%和 2035 年的 20.5%;情形三、乐观增长,即占比由2020 年的16%,提高到 2025 年的 19%、2030 年的 22%和 2035 年的25%。(2)吨铜的萃取剂消耗量:萃取剂的耗用量与铜的产量、品位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性能和品质又决定了冶金的效率。因此,相关的萃取工艺决定了铜萃取剂的市场需求规模。 在湿法冶铜的萃取环节中,萃取剂是吸附铜离子,实现提纯的核心助剂。当萃取剂与含铜溶液混合时,其中的肟基结构就会与铜离子进行配位结合,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并经过萃取和反萃取环节产生出金属铜,通常情况下,铜的产量与铜萃取剂的消耗量成正比。
吨铜的萃取剂消耗量上,如前文所述,由于铜矿品位的逐年下降,未来萃取单位数量品位越来越低的铜矿所消耗的萃取剂数量应该不断提升,目前(2022年)的消耗量数据为 3-5 kg、平均 4kg,可以合理并审慎预测,2025 年仍保持3-5kg、平均 4kg,2030 年上升至 3.2-5.2kg、平均 4.2kg,2035 年上升至3.4-5.4kg、平均 4.4kg。到 2035 年,铜萃取剂的市场需求空间将提高至3.5-5.4 万吨,对应年均增长速度为 5.8%-8.7%。未来 10 年中间情景增速约 8%:根据以上测算,全球铜萃取剂的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 1.6 万吨,2025 年增加至 1.96 万吨-2.33 万吨,平均为2.14 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 15.56%;2030 年增加至 2.68 万吨-3.69 万吨,平均为3.18 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 8.24%;2035 年增加至 3.44 万吨-5.38 万吨,平均为4.41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6.76%。
矿物浮选剂:全球市场体量更大,新增产量相对保守
矿物浮选剂:该类产品应用于矿物浮选环节。矿业企业为了提高冶炼效率,在加工金属前,一般需要对金属矿石进行前期别选,分离目标矿物和矿渣,再进入后续的冶炼工序,这一过程被称为“选矿”或“矿物浮选”。无论是火法、湿法还是电解法等制备金属,都需要进行矿物浮选。所以,矿物浮选剂是一个比应用于湿法冶金运用范围更广、普及成都更高、市场体量更大的产品。2020 年国内市场总销量 30.5 万吨。根据广州环洋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于2021年 10 月发布的《中国浮选剂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2021-2026)》报告,2020年我国浮选剂总销量为 30.5 万吨,预计到 2027 年可达41.5 万吨,而我国浮选剂占全球市场份额不足 20%,据此推算,全球浮选剂的市场规模更为广阔。公司产品类型为羟肟酸类浮选剂,已经面向市场销售。
产品类型上,依据成分不同,矿物浮选剂可分为传统的黄药、黑药、脂肪酸浮选剂和经改进的羟肟酸类浮选剂,后者即为发行人的矿物浮选剂产品。与传统浮选剂相比,羟肟酸类浮选剂对硫化铜等常见金属化合物的选择性更强,对与硫化铜等共生的黄铁矿等附带杂质的收补性更弱,因而分离后铁杂质更少、浮选效率更高,随着规模化使用后成本的下降,未来的商业化前景较为乐观。 截至 2022 年末,公司已有 Flotilla 402、Flotilla 905、Flotilla S-5100等三种型号的矿物浮选剂定型并面向市场销售,2019 年销量为211.46 吨,销售收入299.36 万元。
公司成长分析:计划新增产能规模远小于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便于产能消化。一方面,公司计划新增产能 7200 吨,对应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2.36%,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国内市场占全球份额不足 20%,全球市场规模更大,易于消化公司的产能;另一方面,矿物浮选剂和金属萃取剂的客户重叠,均为大型矿业企业,销售难度降低,且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扩展和服务客户。我们参考过往的业绩数据,同时考虑到新建产能的逐步爬坡,以及相关工艺和配方的持续改善,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矿物浮选剂销量为2000/3500/5000吨,同期每吨价格分别为 1.5/1.5/1.5 万,同期毛利率稳定,分别为10%/10%/10%。
酸雾抑制剂:市场处于培育期,新增产能相对谨慎
酸雾抑制剂:在湿法冶金的“浸出-溶剂萃取-电积”工序中,酸雾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电积”环节,电积过程通常会产生含硫酸的腐蚀性酸雾,弥漫在生产车间中,损害工人健康、腐蚀生产设备、造成环境污染,解决冶金中的酸雾污染问题已成为许多矿企的痛点。 公司产品类型为含氟类酸雾抑制剂,目前市场处于培育期。该类产品的性能优势较大,能以较少剂量即可实现明显的酸雾抑制效果,市场上同等酸雾抑制效果的酸雾抑制剂供应商仅公司一家。 目前市场仍处于培育和推广阶段,各矿企的使用数量、推广进度尚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由于冶金的工艺条件各不相同,酸雾抑制剂在各个矿山的实际消耗量也差别较大,因此,全球范围内酸雾抑制剂的消耗数量、市场空间等暂难以准确测算。产品已经实现大规模销售,单价较高,毛利率较高。截至2022 年末,公司已有Famigo 系列酸雾抑制剂产品并面向市场销售,于 2021 年首次实现大规模销售,2021 年销量为 24.08 吨,2022 年 1-6 月销量为 61.00 吨,对应的单价分别为28万元/吨和 31 万元/吨,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 35.21%和45.78%。我们根据公司公告拆分其酸雾抑制剂的直接成本结构,对应的各项成本占比相对合理,整体定价也相对合理,符合精细化工产品的一般特征。所以我们在预测业绩的时候仍然采用过往的数据,假设该产品单价约 30 万元/吨,对应的毛利率30%。
公司分析:进入快速发展期,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亮点颇多,业务优势足,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1)核心团队专业:部分来自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科技底蕴深厚,且市场经验丰富;(2)获客能力强:粘性高,为客户提供免费的矿山检测服务,可及时调整配方等;(3)进入迅速发展期:长期满负荷生产,产能扩张在即;(4)市场开拓有优势:接下来开拓亚非市场,享有中资矿企出海以及国内化工一体化所带来的成本优势等。我们在上文中已经阐述过前两点,我们在下文中重点阐述后面两点。
产能规划:全面提升产能,扩张品类,扩产项目有望提前完工
公司正在扩建产能,扩张品类,完工后产能显著提升:2022 年末铜萃取剂产能约4000 吨,而扩产项目对应新建金属萃取剂产能 3,500 吨,酸雾抑制剂300吨,矿物浮选剂 7,200 吨,建设期均为 2 年,完工后产能显著提升。根据可研报告,该项目投产后,相关产品的产能将逐年爬坡,约 3-4 年后达到满产状态。且根据公司最新公告,该扩产项目将提前完工。 以下为公司各产品线具体的产能扩建及销量计划:(1)金属萃取剂产能:2021 年销量 4000 吨,扩产后三年新增销量分别约2100吨、2800 吨和 3500 吨。 2019-2021 年,公司金属萃取剂销量的复合增长率为31.15%,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为 33.48%,而新建产能 2027 年达到满产状态下,产能若要全部消化,其较2019年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需达到 17.08%。
(2)酸雾抑制剂:2021 年销量 24 吨,扩产后三年新增销量分别约90吨、150吨和 210 吨。 2022 年 1-6 月,公司酸雾抑制剂销量相较 2021 年全年增长153.32%,收入相较2021 年全年增长 177.79%,而新建产能 2028 年达到满产状态下,产能若要全部消化,其较 2021 年销量的复合增长率仅需达到 43.08%。(3)矿物浮选剂:2021 年销量 3 吨,扩产后三年新增销量分别约2160吨、3600吨和 5040 吨。 公司矿物浮选剂于 2019 年定型并少量生产,实现一定收入,后因产能限制未持续大规模生产,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年 1-6 月销量与收入规模较小。
产品环节:公司产品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依据
结合产品的具体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选取康普化学Mextral 984H-C 型铜萃取剂 (系公司报告期内销售规模最大的铜萃取剂)与巴斯夫同类型的LIX984N-C型铜萃取剂进行对比,判断康普化学与同行业产品之间的性能差异。通过与巴斯夫的同类型产品进行对比,康普化学相关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均不存在较大差异,各方产品共同代表了行业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因此,可以说,公司产品已基本达到了国际较为先进的水平。
运营环节:加大研发投入,丰富产品种类,巩固成本优势
(1)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公司预计将投入 7000 万元,在重庆市长寿区建设技术研究院,拟在康普化学现有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围绕金属溶剂萃取、矿物浮选、酸雾抑制剂、其他特种表面活性剂等多个领域开展研发,下辖高效金属溶剂萃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矿物浮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酸雾抑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特种表面活性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4 个研究中心以及分析测试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 其中 1500 万元用于未来 3 年研发人员的工资发放,对应3 年内新招聘研发人员60 人以上,其中博士 10 人以上,高级职称 30 人以上,国际知名学者若干。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金额为 509.57 万元,按上述金额测算,该项目建成后,职工薪酬金额将增加 98.12%,这与研究院建成后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职称结构相匹配。
(2)产品种类持续丰富:凭借持续的研发积累,不断扩充产品品类和型号,已先后开发出 65 种型号的特种表面活性剂产品,其中包括38 种型号的铜萃取剂,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矿石特点以及不同冶金工艺条件的需求,使康普化学的产品覆盖了世界主要铜矿及其他金属矿石产地,形成驰名品牌,保持持续不断的竞争力。康普化学目前已开发了 49 种金属萃取剂产品,其中铜萃取剂38 种、新能源电池金属萃取剂 11 种,该等产品已基本能够覆盖目前主流市场客户的需求,同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数据配方资料库。
(3)成本优势持续加强:我国拥有全球最齐备的基础化学原料供应链,从上游的石油炼化、煤化工到大宗化学品生产、精细化学品加工等,为康普化学的萃取剂生产提供了质量可靠、价格低廉、供应稳定的原材料采购和委外加工来源。此外,我国完善的物流网络、西南地区充沛的劳动力等,也降低了公司运输、研发、人力等相关成本。 以同行业竞争对手巴斯夫为例,2022 年 9 月,巴斯夫总投资100 亿欧元建设的位于我国广东湛江的一体化化工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成为其全球最大生产基地之一,该项目正是巴斯夫利用我国齐备的化工供应链和低廉的运营成本,全面提高其国际综合竞争力而做出的投资举措。上述化工基地项目不包括铜萃取剂,巴斯夫的铜萃取剂生产基地仍位于爱尔兰。
财务分析:盈利能力强,负债水平低
公司基本的财务情况如下: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约3.5 亿元,同比增长55%,同时归母净利润约 1.0 亿元,同比增长 104%。同时,截止于2022 年末,公司资产规模达到 7.2 亿元,同比增长 130%,负债总计约2.2 亿元,同比增长125%,归母净资产约 5.1 亿元,同比增长 132%。 从财务角度出发,公司的盈利能力强,运营开支管控力度大,且负债水平低,整体财务水平优异。 (1)盈利能力强,股东资本回报率高:产品盈利空间大,从2020 年到2022年,毛利率稳定于 35%-40%之间,净利润稳定于 20%-30%之间。同时,ROA 高于20%,ROE 高于 25%。从 2020 年到 2022 年,公司历年的 ROE 都高于 25%。基于杜邦分析框架,公司ROE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净利润率较高,而总资产周转率略有下滑,主要是因为公司融资扩产之后,产能扩张需要一定的时间。
(2)运营开支管控力度大:从 2020 年到 2022 年,公司各项费用开支维持较低水平,包括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同时研发费用率处于合理水平,有利于公司长久持续地健康发展。(3)信用方面,公司仍有较大的借贷空间,可供融资利用:从2020 年到2022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在 25%-30%之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带息负债率远低于同业,所以公司整体的融资和借贷空间还很大,掌握着自己的发展主动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