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2日电 题:莫高窟又来了一批香港大学生
——“香港青年敦煌实习计划2023”侧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
盛夏的敦煌,烈日当空。一群戴着太阳帽、穿着防晒服的年轻人,绕过敦煌莫高窟的景区正门,徒步继续行进。
这一程,他们走了四十多分钟,沿途是砾石铺压着的黄沙,远处是连绵的沙丘。这16名来自香港不同院校的大专生,面对路途无荫的环境,依然欢声笑语。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莫高窟的窟顶上方。到这里不是看大漠风光,而是参与治沙。”在治沙点等候学生们的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治沙站技术员邱飞,看到学生们聚拢便开门见山介绍:莫高窟位处鸣沙山东麓断崖,风沙会伤害莫高窟。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以清沙方式保护莫高窟,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科学防沙阶段,“因为莫高窟的沙源主要来自流动沙丘,所以开始在莫高窟顶上方用砾石压沙、种植沙生植物,但最有效的是挖‘草方格’,既能增加地表的粗糙度,又能降低地表的风速,被风吹送的植物种子有可能停留在格子中间,假如遇到降雨,种子就会发芽”。
为期六周的“香港青年敦煌实习计划2023”日前在甘肃敦煌举办。图为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治沙站技术员邱飞(右)指导学生挖“草方格”。 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 摄
骄阳下,邱飞拿起铁锹,示范如何挖“草方格”,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挖一个。只见邱飞先用铁锹划出1平方米大小的方格线,然后在方格边缘铺上麦秸和芦苇秸秆,再用铁锹用力将秸秆捣入沙中,最后再由内向外填沙稳固秸秆。学生们看后跃跃欲试并很快上手,有些学生一口气挖了三四个。
这是日前举办的“香港青年敦煌实习计划2023”中的一项必修课。该计划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及青年广场主办,并获敦煌研究院全力支持。自2016年以来,青年广场已带领逾100名香港青年到敦煌实习。参加是次计划的16位香港大专院校学生,凭借他们对敦煌文化的基础知识及浓厚兴趣,在选拔中脱颖而出。
在为期六周的时间里,学生们与当地专家学者交流,在专家的指导下参观莫高窟和石窟复修工程,完成相关课程培训并通过考核后,还当上了莫高窟见习讲解员,为游客导览。
为期六周的“香港青年敦煌实习计划2023”日前在甘肃敦煌举办。图为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听专家讲解莫高窟知识。 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 摄
“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想来敦煌。”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文教育荣誉学士赖志贤说,此次实习学到了很多,相信对未来的成长有帮助,尤其是学会了怎么挖“草方格”,怎样保护莫高窟,让更多的人知道莫高窟的存在。
敦煌硏究院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硏修中心校长边磊是指导学生的专家之一,他带着学生了解了不少难得一见的特窟。“研究敦煌学是一个甘于坐冷板凳的学科。”边磊说:“我入职17年了,每一次面对洞窟都是归零心态。学生们虽在敦煌实习六周,对敦煌文化的理解仍比较肤浅,但至少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
副修佛学的香港大学学生向明菡告诉记者,她10岁时在一个博物馆看到莫高窟的介绍就感到震惊,“莫高窟博大的文化展现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以及民族的融合。我们要做好莫高窟的保育工作,让更多的香港青年知道敦煌”。
“此次来敦煌不仅看到了内地的发展,更亲身实践了以前学到的知识。藏经洞的历史更让我唏嘘不已,而一批批为保护莫高窟而坚守大漠、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人也感动着我。”主修艺术历史的香港大学学生谢扶洛说。
为期六周的“香港青年敦煌实习计划2023”日前在甘肃敦煌举办。图为香港大学生和敦煌硏究院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硏修中心校长边磊(左一)等合影留念。 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 摄
边磊对学生们的实习表现颇为满意。“我发现他们眼里有光,对了解敦煌文化充满渴望,和上几批的学生相比普通话水平有提高。”他说,实习计划专门制定了学生手册,包括要严格遵守的纪律,而让学生参与治沙,是因为艰苦的环境能磨练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莫高精神”是适合各行各业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