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目前各主要网约车平台公司抽成下调幅度普遍在1到3个百分点。”8月24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介绍。近期以来,多地也不断推进网约车平台合规化进程。合规化亦将成为网约车平台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出行公司如祺出行也赴港IPO,公司目前在大湾区的用户渗透率超30%,市占率排名第二。此前,哈啰、嘀嗒出行等递交招股书,曹操出行、T3出行也传出上市消息,不过上述企业均未上市成功。由此看来,如祺出行IPO之路也不容易。
如祺出行IPO网约车仍是主要收入来源
【资料图】
又一家出行企业计划IPO。近日,如祺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如祺出行强调,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订单合规率14次名列第一。
目前如祺出行在九大城市运营,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2022年底,如祺出行在大湾区的用户渗透率超30%,市占率排名第二。
从市场规模来说,如祺出行体量并不大。截至今年6月30日,平台注册用户数为2160万。如祺出行2020年-2022年总收入分别为4.04亿元、10.14亿元、13.68亿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9.13亿元。
招股书显示,如祺出行业务涵盖出行服务、技术服务和生态服务三大板块。出行服务包含网约车和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其中,2020年-2022年如祺出行出行服务收入分别为4亿元、10.13亿元、12.50亿元。2023年上半年收入7.91亿元。由此可见出行服务为公司主要营收来源。
如祺出行网约车服务订单量由2020年的1670万单增加至2022年的6600万单。2023年上半年该数达4300万单,同比增加40.9%。网约车服务的交易额由2020年的4.89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17.57亿元。2023年上半年该数达12.33亿元,同比增加53.0%。
公司技术服务提供人工智能数据及模型解决方案、高精地图等。生态服务方面,如祺出行2022年4月进军车服业务,涵盖销售车辆及零部件、保养及维修以及司机服务。截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为9.4万名司机提供生态服务。
不过,如祺出行与大部分出行企业一样,还未盈利。公司2020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净亏损分别是2.99亿元、6.85亿元、6.72亿元及3.45亿元。
如祺出行股东包括广汽、广汽工业、Tencent Mobility、小马智行、SPARX Group、DMR、广州产业投资集团、合肥国轩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公司在2022年4月及2023年8月分别完成A轮及B轮融资,从首次公布融资进度到港交所递表冲刺IPO不到500天。
如祺出行在招股书中提到,募资用于自动驾驶及Robotaxi运营服务的研发活动、出行服务的产品升级及运营效率提升。
如祺出行率先递交招股书,也缘于市场回暖。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认为,“企业上市基于两个因素,一是市场大趋势,行业变暖,出行企业逐渐开启IPO;第二是企业自身因素,投资人需要变现,市场要得到一定的反馈。两种因素相互叠加,决定了一家企业何时上市,在哪儿上市。”
出行企业上市之路如何?
传出上市消息以及递交招股书的出行企业不在少数,不过,能够成功上市的寥寥可数。2021年6月30日晚间,成立九年的出行巨头滴滴出行登陆美股。不过,滴滴出行的上市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相关部门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登陆美股155天后,滴滴出行在2021年12月宣布,“经认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中国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2022年6月,滴滴出行从美股退市,退市及整改完成前不再申请上市。
2021年4月,哈啰出行首次提交IPO申请,计划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不过,当年7月,哈啰出行取消了在美国上市的计划。对此,哈啰出行表示,经过公司管理层慎重考虑,撤回IPO申请。后续会根据国家监管要求和资本市场环境,适时推进IPO事宜。
此前,有消息称哈啰投资人希望公司今年再启动IPO。不过,有哈啰内部人士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公司当前以发展业务为重心。”
时隔近两年,嘀嗒出行今年2月再启IPO。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交易总额及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为2021年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第二大出租车网约平台。经历2020年10月、2021年4月两次递交招股书,嘀嗒出行也将第三次“闯关”港交所。目前,嘀嗒出行上市还未成功。
曹操出行也多次传出IPO消息,公司多次表示,不予置评或无明确时间表。不过,公司调整优化不断,目前上市未有确切消息。
7月28日,洪泰基金宣布,T3出行已陆续完成由洪泰基金等机构投资的超过10亿元的A+轮融资。还传出T3出行正推动上市前的Pre-IPO轮融资,未来计划在融资完成后启动IPO并实现港股及A股发行上市。不过,T3出行没有正面回应。
网约车行业重资本重运营。多家出行企业内部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网约车业务“烧钱”,公司上市仍需时日。
“从出行行业发展情况看,相比互联网其他行业受政策的影响因素更大一些,背后都有政策因素的相应引导。过去几年行业企业虽然磕磕碰碰,但总的来说还是呈现增长势头,整个出行服务需求还比较旺盛。”丁道师表示。
聚合模式受关注,合规化仍是重点
近期,出行话题不断。8月2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明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适用于网约车聚合平台这种新的商业模式。
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继续坚持聚合平台“把关人”角色,要求网约车聚合平台对相关网约车平台公司有落实核验责任;强调首问负责制度,及时妥善处理乘客和驾驶员的咨询投诉;也提出了经营“红线”,网约车聚合平台不得干预网约车平台公司价格行为,不得直接参与车辆调度及驾驶员管理。
聚合模式在2018年前后出现并兴起。2022年以来,网约车行业“聚合模式”更是热度回升。当年7月,华为聚合打车平台Petal出行上线,微信内测腾讯出行。目前网约车聚合模式已经聚集百度、美团、高德、滴滴、哈啰等平台,随着华为、腾讯等巨头入局,聚合模式更加活跃。
7月26日上午,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对滴滴出行、高德打车、T3出行、曹操出行、万顺叫车、首汽约车、如祺出行、享道出行、携华出行、及时用车、阳光出行、美团打车、百度打车、腾讯出行、携程用车等网约车平台、聚合平台公司进行约谈。
“聚合模式不是法外之地,近两年个别聚合模式平台一味追求市场规模、用户量、订单量,放松审核准入门槛,容易出现恶性事件,这也是聚合模式存在的新问题。”丁道师认为。
此外,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为抢占市场,通过“特惠价”“一口价”等方式吸引流量。近期,上海、杭州、武汉等地发文整治。深圳、上海、合肥等多地约谈网约车平台,加快清退不合规车辆和人员。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会长顾大松认为,“‘一口价’‘优惠价’等价格机制引发争议的核心原因在于,平台作为经营主体具有定价权,而网约车车辆所有者、司机作为市场重要的供给方却很难参与到定价过程中。相关平台应在制定和调整价格机制时畅通与司机群体的沟通渠道。
丁道师认为,合规化是网约车的核心竞争力,此前网约车行业是发展速度、市场规模,如今比合规、安全,比拼的维度出现了变化。行业会进入正向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