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3年中期)在京举行,会上,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3年中期)发布。
【资料图】
报告指出,2023年是疫情影响消退与经济秩序归位的一年。中国经济核心任务是实现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微观基础深度修复,进而重返扩张性增长轨道。
报告执笔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刘晓光表示,上半年,在前期积压需求释放、政策性力量支撑和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运行特征。
报告预计,上半年实际GDP增长区间为6.0%-6.7%,基准数值预测为6.2%,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开启经济复苏的第二阶段,全社会资产负债表有望得到初步修复,从而为恢复性增长迈向扩张性增长奠定良好基础。考虑到经济恢复进程和低基数效应,预计全年GDP增速为5.2%-6.1%,基准数值预测为5.7%。
从三大需求来看,预计2023年消费增长8%,投资增长4.5%,出口下降4.9%,但净出口增长1.8%,消费成为拉动短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不过,报告也指出,当前宏观经济的回暖向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的传导、向企业绩效状况的传导、向市场信心的传导还存在着明显的时滞和阻碍,“宏观热、微观冷”成为上半年中国经济另一突出特征。
同时,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六大短期风险点包括:宏观政策力度不足或提前回撤导致复苏进程中断的风险;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共振造成较大中短期下行压力的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压力上扬的结构性区域性风险;全球经济放缓导致中国出口增速再次回落风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引发中国资本市场波动风险;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对立产生强烈经济外溢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表示,本轮中国经济复苏需经历社会秩序与交易修复阶段、资产负债表修复阶段、常态化扩展阶段等三个不同阶段,而且在阶段转换上也可能会遭遇阻碍,“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关键期,这既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恢复性增长期,也是各种潜在风险显化和矛盾的集中爆发期。”
“经济复苏的痛点与难点集中表现为‘五个 20%’。”刘晓光说,即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突破20%、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0%、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缺口高达20%。
报告提出了若干条政策建议,包括,适度上调经济增长目标,并追加相匹配的政策举措,报告建议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作为全年宏观调控的底线目标而非基准目标,以此确立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定位,促进宏观经济实现更充分复苏、微观基础得到更深度修复。
报告还建议,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建议加大扩内需力度,特别是促消费和稳投资力度,实现向市场型深度复苏的顺利转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五项政策和八项重点工作,应尽快出台更明确更有力的操作方案,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市场期待。
具体看,扩张性财政政策应以实施“补贴性”政策为主,辅以减免税费政策,财政补贴应该以直接补贴家庭为主,以补贴企业为辅。
报告还建议,关注局部区域财政收入崩塌的问题,特别是自然灾害高发期基层财政收入突变带来的各种民生问题。建议扩大财政平准基金的规模,设立过渡期基层财政救助体系,同时适度弱化财政收入的目标,防止地方政府通过加大税收征收力度和非税收等方式,变相增加市场主体的负担。
此外,报告提出,建议减税降费从生产端向消费端和收入分配改革扩容,调动居民消费积极性。必须高度重视目前消费增速下滑的趋势性原因,巩固和扩大中国居民的消费基础,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