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汪德华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天津滨海新区均承认2016年财政、GDP等经济数据存在水分并主动挤出。早前辽宁省公开承认财政数据存在造假问题又被媒体翻出。由此,地方财政收入水分问题成为社会焦点,特别是挤水分对于地方财政运行的影响问题尤为令人关注。
有网络热文提出:“辽宁省2014年统计公报中发布的财政收入数据为3191亿,到2015年发布的数据就剧烈下降到2125亿,减少了1066亿。但是财政支出的萎缩幅度不同步。2015年的财政支出规模较2014年仅减少了457亿(4618-5075)。
“显而易见,内蒙古承认虚构的530亿元财政收入,就是它要从中央财政拿到的新增补贴额。而要拿到这笔钱,就必须承认自己的财政数据造假。”基于这些分析,该文提出的主要论点是:财政收入数据注水导致地方财政能花的钱减少,这种财政压力迫使地方政府承认数据注水;承认并挤出这些财政收入的水分,可以从中央获取大额补贴,缓解财政压力。
1066-457=609亿。这609亿的钱,当然就是以说真话为代价,要从中央拿到的新增补贴额。”该文针对内蒙古的情况认为:
地方财政因收入注水导致无钱可花?辽宁财政收入减少1066亿,支出仅下降457亿,真相是怎么回事?地方政府承认财政收入注水并挤出水分,就能获得大额中央财政补贴填上窟窿?数据分析告诉你,这恐怕是想多了!
辽宁财政挤水分之后是如何平衡的?
表1数据是来自于《中国财政年鉴》提供的辽宁省2014年、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决算数据。为方便读者理解,笔者将其收入数据和支出数据打通按逻辑重新编排,由此可以清楚地展示辽宁省在2015年挤水分之后如何进行财政收支平衡的。
从表中可见,辽宁省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即通常所说的财政收入较2014年下降1065亿,财政支出下降599亿。因决算数据会在预算执行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再进行调整,更为准确,由此会与统计公报数据有差异。但这并不重要。可以确认的事实是:辽宁省2015年财政收入确实较2014年大幅下降1065亿,虽有经济下滑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因素还是主动挤水分;受收入下降的影响,辽宁省财政支出也有大幅下降,但下降额度较低,收入下降与支出下降之间存在466.51亿元的额外缺口。
显然,这种财政收支之间的差额需要其他来源资金来平衡。当前地方财政平衡收支缺口的渠道实际上有多种:一是中央净补助,二是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三是盘活存量资金,四是从一般公共预算之外的预算体系中调入资金,五是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入。对于辽宁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收支缺口一般情况下需要依靠中央补助来填补,但这并非唯一渠道。就如何填补2015年财政收入下降超过财政支出下降的466.51亿的额外缺口而言,这个因素影响也较小。
表1列出了辽宁省2014年、2015年是如何通过这五种渠道来平衡收支缺口的。看清楚表1,也有助于理解当前地方财政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