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并不是一只点石即可成金的“金手指”,不是直接挖矿就能烧来取暖的燃料,也不是简单贴标就可转型销售的临时内容。从文化资源到文化需求、到文化IP、再到文化产业,每一步都蕴藏着大学问、大胸怀、大智慧。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在祖国山河大地,处处都可以找到蕴藏了几千年历史信息的“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一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于文化贸易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化品牌的普及,小到文具玩具,大到社区建筑,象征中国本土文化的符号、IP在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仍然相对弱势,中国当代中产阶级和青年人追逐的“时尚”,还常常以全球化潮流中的欧美日韩强势文化企业为指向。
这对于有志于弘扬中国文化的创业家、投资人来说,既是一个“痛点”,也是一种机遇。而传统文化要振兴发展,仅靠道德呼吁或口号宣传是不够的,文化消费者在个人化的日常选择中,还是会倾听自己的心声需求,不大可能按“指令”消费。
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之间的层次关系,实现“供给侧”改革,还需要有志于引领这一行业的企业认真学习。把处于野生、沉睡和散漫状态的、天然矿产式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具有较强传播力、可以进入主流文化消费平台的文化IP和产品,培育出有品牌、有实力、可持续的中国文化企业,并且走向世界。
人是一种文化动物,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需求。如何发现、了解、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带动人们的文化消费,实现“需求侧改革”,已成为文化企业的重要课题。一般看来,人的文化需求一般包括四个层面,即:文化自觉、文化价值、文化知识和文化生活。把握了这些需求,就可以更加透彻地分析,孵化培育一个文化IP,需要什么要素,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和经历怎样的过程。
文化身份
这一层面也是常常被人忽视的一面,它主要体现在代表个体生命身份象征的文化符号上。
从中国来说,大量文化资源都与文化身份标记有关
,例如与国家身份有关的国旗、国歌、文化遗产、英雄人物、代表作品乃至颜色象征,与人们祖籍、姓氏、家族相关的宗祠、仪式、传说、故居、口头文学与口述史,与个人相关的性别、年龄、教育、职业、爱好乃至偶像与作品认同等。它从意识层面决定着“我是谁”,可以说是文化“刚需”,体现在每个人每天生活的重要场合、细节、物品上。
对于每个人来说,文化身份中有些部分可能会随着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有些部分是固化不变的,这其中就蕴藏着大量可以转化为文化IP的象征、符号、传统文物和当代衍生品。
值得指出的是,属于文化身份象征的文化资源,在变成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文化IP之前,还需要策划者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尊重其核心知识产权所有者和符号的在地化含义。
许多文化符号的“产权”属于大众,是“集体产权”。在许多欧美国家,涉及鲜明标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甚至纹样等,都有明确的“创作者标志”或“出处”,因此这类文化IP的策划传播和创新者,尤其需要尊重原创者原作的完整性、归属性和象征意义,正确处理好这种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社群的血脉关系,不剽窃、不马虎、不曲解、不贬损,真正体现和尊重原创集体的情感、发心和立场,在遵守知识产权规定的基础上开展工作。
同时,在传播、创新传统文化符号与IP的过程中,创作者还需主动将富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更多地与成功、正能量、高品位、有趣味的人和事件联系起来,以便不断提高“核心IP”的价值和影响力。
在当代社会,许多象征身份的传统文化标识,在不影响其核心健康优秀文化内涵正面积极传播的基础上,还特别需要吸引具有时尚影响力的青年人以“主人”姿态的创新性参与。
如果传统文化和符号总是被人看成“老人的游戏”或“土气的象征”,找不到青年人的认同与改良传播,就无法获得有活力的传承,其“圈子”内部再骄傲、再自豪、再悲情,也将只是为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自豪符号”划一个句号。而只有坚定对文化内核健康品质和内容的信心,才会不惧创新、不怕传承乃至不怕改编与混搭跨界,把具有文化身份意义的核心文化IP真正做好做强,发扬光大。
文化价值
任何一种文化符号、产品、资源或IP在真正面临市场需求时,都需要经过这一层次的检验。
这一层面包括文化判断、文化心理、文化情感和文化审美。也是人的文化身份在不同文化元素面前做取舍、融合、对话、平衡的表现,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某一文化资源和文化IP的认知和评价。文化价值包括很多带有情感性质的内容,从语言学意义上说,有点像附加在名词上的“形容词”,会持续受到语境的影响,并针对不同读者呈现不同的意义。
文化价值是让某一个内容或概念在文化上“升值”的重要因素。
例如,“泰山”一词在中国不仅是个地理名词,也是一个文化概念,经由漫长历史不断叠加的评价与判断之后,逐渐获得了“庄严”、“稳重”、“神圣”等含义,甚至获得了“五岳之尊”的称号,从而拥有了泰山IP在华人圈内的高端文化价值。
而当今社会,类似“泰山”这种传统IP的运营者,就有责任科学分析和评估这一文化价值的受众覆盖面、认知程度、象征意义和潜在价值,并通过高水平的策划,将其外化为可以在华人圈广泛传播的文学、出版、影视、艺术、学术、资讯、媒体等全产业链内容,甚至与学术、历史、教育、科普、当代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成为具有自身造血能力、与其文化地位相匹配的全民性、公益性文化平台,真正打通学术与大众、想象与实际的距离,超越简单、瞬时的在地化旅游产品和临时、短期使用的纪念品的层次,不断丰富“泰山”一词在当代新的历史内涵与神圣价值,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高水平名片,避免文化IP的价值在单向度的旅游产业体系内仅仅得到简单化、刻板化、浅薄化的消费,甚至失去历史IP应有的“灵晕”、“光环”和“魔力”的风险。
文化知识
这个层面即人们通过文化所了解到以往不了解的知识、故事、人物并为之所吸引的过程。
人们对获取新知的需求,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动力。在当代社会,知识传承主要靠两套体系,一是现代教育制度下的学校体系,二是通过家庭、社会、企业、组织、媒体等途径实现的社会传播体系。前者通过系统化的教材将文化的核心内容传播到学生群体之中,并通过考试等方式进行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集中教育时间有限且目的性、淘汰性极强,很多对于中国人非常重要的核心文化、本土文化知识反而容易被视为“无用”、得不到足够重视。
而在更广范围内的第二个体系内,各个年龄层次的普罗大众乃至知识精英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仍然主要来自家庭、熟人、社交平台、电视、网络、报纸、个人阅读和艺术欣赏等媒介,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所生活的“拟态环境”则一般都由带着创作者、媒体人评估筛选的文化知识、资讯信息和娱乐故事所组成。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