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业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抱有‘别人都出去了,我也要出去’的从众心理,因此往往面临各种风险”,日前,毕马威“一带一路”工作组主管合伙人、投资并购服务中国主管合伙人江立勤对和讯网如是说,在他看来,成功开展海外运营的企业,往往具有清晰的对外投资战略。
事实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但有不少企业脱离其国内主业,跨行业地进入到一些政策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不稳定、投资回报期较长的市场和行业。对此,江立勤表示,对外投资战略和“一带一路”业务战略是公司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需要能够支持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应明确海外业务运营在公司的整体业务架构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同公司其他业务能够产生的协同效应。
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投资,江立勤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企业需要审视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明确“一带一路”业务应如何围绕公司整体战略发展目标而展开。在一些对外投资案例中,除了从众心理;还有一些企业则是被海外低价资产所吸引,盲目投资,并未认真分析所购买的资产是否能与公司产生协同效应,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为股东带来收益。
而如果公司制定了清晰、适当的对外投资业务战略,将极有可能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比如某软件服务业企业战略愿景是成为“帮助客户在全球获得成功的伙伴”,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其海外投资主要是围绕三个目标来开展的:拓展或加强服务能力、获得人才和客户。
其次,企业需要在“一带一路”业务战略框架下,审慎选择投资行业、地区、标的物和投资方式。
比如,在选择投资方式时,企业可以灵活一些,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包括与当地伙伴展开合作, 不强求控制权,引入财务投资者,或与其他中国企业“抱团出海”,这将大大减少海外投资项目投资风险,丰富企业投资经验,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在选择投资对象时,注重挖掘协同效应的来源和评估并购后整合难度,是需要提醒中国企业重视的两个方面。
第三,企业需要注意防范风险。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欠发达、产业基础薄弱,监管不规范、不透明,政治环境不稳定,这些都给中国企业的运营带来较大风险。
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中国企业应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可行性分析和尽职调查阶段加大投入,积极使用政策性信用保险产品,并寻求富有经验的中介机构的支持。
第四,企业要善于利用各项有利因素,充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比如:政府对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非常支持,2017年,税务总局出台文件,加强“一带一路”服务工作;工信部和贸促会也发文,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专项行动;从双边、多边协议看,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经与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这些合作文件框架下,企业可以找到很多的投资机会;在金融支持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业务的企业可以尝试多个融资渠道,比如亚投行、丝路基金、其他的“一带一路”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波出海潮中,民营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民营企业决策机制灵活、研发周期短、市场反应迅速,可以在没有被大企业占领的某些细分市场大展拳脚,比如为市场提供定制的产品和服务,或是凭借先进技术为大型项目提供配套支持和服务。如果民营企业能够积极开展“一带一路”业务,将会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民营企业在开展“一带一路”业务运营方面也面临不少困难,包括缺乏资金和经验,不熟悉海外投资的环境,缺乏获得投资信息的渠道,对许多海外投资的规则也不是很了解,沟通能力有待于提高等。
对此,江立勤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中,列出了10条举措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品牌、营销、服务“走出去”,包括支持展销活动、建立合作平台、鼓励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加强信息服务、开展培训等等。如果这些举措能够有效落实,将能极大地促进民营企业开展“一带一路”业务运营。
此外,促进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组成联合体,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为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等措施,也将能够有效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比如,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可考虑设立并购基金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向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优惠;页可考虑成立担保公司,或完善民营企业的信用体系,以缓解民营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抵押资产较少的困境;金融机构可以考虑为符合国家鼓励投资项目条件的民营企业的“一带一路”投资项目贷款申请提供“绿色通道”,包括为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等优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