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张红宇在“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智库论坛2018”上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要成为强势农业,农业从业者素质要进一步提升,农村要让生活更美好。 但是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难题,特别是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欠账太多,“三农”短板比较突出。如何补齐短板,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张红宇认为,要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打造大国强势农业形象,要秉承以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以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的理念。
“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塑造中国农业产业多元化、产品多元化格局。重点在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农业方面做文章,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张红宇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认为,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和弱项,重点要坚持农业农村发展优先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深化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支持保护制度、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财政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闫坤表示,财政支出要向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倾斜,保证财政农业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财政的钱是不足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闫坤说,“要形成财政支持、政策性金融、政策性担保、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五位一体的功能互补相互协作的财政金融协同框架。”
在涉农资金中,长期式使用和管理碎片化情况严重。“化财政供给结构,把财政资金的综合效应发挥好。”
闫坤说。
农村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
农村建设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张红宇表示,“要使农村的进步跟上城市的节拍,让农村成为城里人都羡慕的好地方。通过城镇化继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要通过逆城镇化,让愿意从事农业、尊重自然、向往乡村生活的新农人回归农村。”
增强农村吸引力,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闫坤表示,“要适度扩大县级政府的财权,综合衡量地方财政收入能力及公共产品的提供的责任,核定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适当地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推进财力的纵向和横向的均等化,为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及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财力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周宏春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那么,如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又该如何解决农村现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其实这个话题非常多,比如垃圾问题,河流、河水问题,厕所问题等,有的地方吃水生地方病,跟水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水治理的问题,周宏春认为,由于集中处理收集难度太大,农村不能走城市集中处理的道路,可以用生物长草吸收水中的有机物、污染物的办法。
在垃圾处理方面,周宏春认为,农村垃圾不应焚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农田有机值下降,土壤结构改变,生产后劲下降是很大的问题。
“农民”也要具备工匠技艺和企业家精神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由此可见,农民已经渐渐变成一种职业。在谈到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业从业者素质时,张红宇认为,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路径是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力争在2020年和2035年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到25%和10%左右,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强势农业既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也需要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职业农民"。在农民的职业化上下功夫,要有工匠技艺、精英意识和企业家能力。”张红宇说。
解决现有农民问题的同时,还应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杜志雄认为,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最主要构成成分,是乡村振兴当中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杜志雄强调,家庭农场是生态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者,也是新农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生产技术的运用正是“新农人”的基因和灵魂。
杜志雄认为,中国农业要发展,要提高国际竞争力,根本上将取决于能否形成一支具有生态自觉意识和企业家精神,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迅速实施冲击式反应调整,能够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而不是一味依赖政府的支持,行为特征区别于传统小规模农户的农业生产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