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法网 > 动态 >

《健康报》整版报道:那些在凉山擎着火把的人

近日,健康报采访团队深入凉山州的多家医疗机构,找寻那些为了当地居民健康擎着火把的人。9月8日,健康报整版报道相关事迹,一起关注↓↓↓

2020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告别世代贫困之后,该州由于原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庞大,仍然面临脱贫人口因病返贫的风险。为了给当地民众撑起更加牢固的健康保护伞,许多外省份的医务人员来到大山深处,引进新技术、传播新理念、明确新目标,也有许多当地的医务人员坚守岗位,倾听着患者的诉说、触摸着新时代的脉搏,奋力缩短着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近日,健康报报采访团队深入凉山州的多家医疗机构,找寻那些为了当地居民健康擎着火把的人。


(资料图)

▲四川省凉山州山区的梯田,呈现出一派“最美田园”风光。刘忠俊 摄

▲在攀钢西昌医院高压氧室,医务人员正为患者进行治疗。首席记者 叶龙杰 摄

1

动车来了

却带来了困惑

凉山,世世代代有个传说:当黑暗来临,只要点亮熊熊的火把,就会迎来光明。深感山区留住人才不易,凉山州喜德县人民医院院长徐诚成和诸多在凉山州开展帮扶的人一样,坚定地擎起了火把。

“这里最缺乏的还是医疗人才。”这是徐诚成来到凉山州后,最深刻的感受。

2022年6月,为做好东西部协作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浙江省宁波市的医疗帮扶团队到四川凉山州喜德县人民医院开展工作,当时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工作的徐诚成即是帮扶团队的一员。

“可能因为我此前帮扶工作经验较多,领导直接点了我的名字。”徐诚成回忆,根据帮扶协议,他担任喜德县人民医院院长,为期3年。帮扶的任务和目标非常明确:帮助当地医院建设重点科室、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水平,力争2025年前基本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解决,县医院具备必要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快速高效的转运能力。

喜德县位于凉山州的北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该县脱贫攻坚胜利之后,国内多地继续多措并举伸出援手,以确保其脱贫成果能够守得住。抵达位于半山腰的喜德县城,徐诚成就发现,因为地势不平,路上基本见不到自行车;一旦下雨,雨水就顺着道路向山下流淌。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徐诚成看来,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最近,徐诚成就为没能留住医院一位业务骨干而感到遗憾:“提出让他担任科室副主任并提供相对较高的薪酬,但他还是执意到凉山州的一家州级医院发展。”

从喜德县城开车到凉山州州府所在的西昌市,走高速公路,全程不到一个小时;同时,新成昆铁路开通,也让迈入动车时代的喜德县与西昌市的联系更为紧密。一方面,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大城市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便捷的交通助长了人们往外走的冲动;另一方面,小县城在留住人才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徐诚成担任喜德县人民医院院长的一年多时间里,帮扶团队陆续创下了多个首例,如凉山州首例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断裂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术、四川西部地区首例磁共振T2-mapping技术检测骨关节软骨损伤等。如今,通过移动医生App开展远程视频会诊,在喜德县人民医院也成为常态。这些成就给喜德县的现代化增加了诸多亮丽的色彩。

与此同时,徐诚成也困惑,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诸如优质医疗资源沉下来、医疗卫生人才留得住等问题,同生活质量、孩子教育等交织在一起,这些都有待系统解决。

2

开展“师带徒”

织牢“救命网”

《凉山州“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显示,2015年到2020年,该州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3.3岁提高到76.35岁,主要健康指标取得明显进步。但凉山州仍面临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有阻碍、卫生健康人员整体薪酬待遇相对较低、本土培养卫生人才尤其是县乡两级人才外流严重等问题。

“我们不是‘顶岗’,是倾力帮扶,要用系统性思维和举措帮助当地解决问题。”徐诚成认为,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组团式帮扶的真正要义。

采取“一对一”方式带徒弟,增强医院自身造血能力,是帮扶团队坚持的一项工作。“患者是否可以出院?”“如果利用钬激光剜除前列腺,要预防出现哪些紧急情况?”……在临床查房中,来自宁波市的医疗专家总习惯给当地徒弟布置作业。

为客观综合检验东西部协作组团式帮扶“师带徒”成效,徐诚成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党支部沟通协调,邀请骨科专家对“师带徒”医生进行评估。

此外,帮扶团队在下乡义诊时发现,喜德县很多乡镇卫生院有影像科数字X射线摄影设备,但缺乏相关资质的诊断人员,且部分乡镇山路较多、路段险峻,当地居民就医难。经过多方协调,帮扶团队决定借鉴宁波数字化、信息化诊疗的经验,在凉山州创建“云影像、云胶片”项目,建立首个“掌上移动医生”App,联合县域内7个乡镇卫生院,组建喜德县区域一体化影像医联体。如今,喜德县的医务人员仅需一部手机,就能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影像数据资源互通开放、调取、远程会诊等,实现了“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从喜德县往北走,便是越西县,这里同样驻扎了一支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的医疗帮扶团队。“我们因地制宜,利用重症、麻醉、内分泌、妇产、超声等多学科合作模式,借助来自宁波的支援,积极打造县域内急危重症医疗转运救治体系,已经成功救治30余名巨大肝脓肿等重症患者。”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专家、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君刚介绍,依托浙川东西部协作资金,越西县完成了乡镇卫生院救护车配置工作,20个乡镇卫生院都配置了救护车。

有了救护车,还得提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急救能力。郑君刚组织开展全县卫生健康系统急危重症救治系列培训,培训目前已开展了6期,学员们基本掌握了休克、创伤、急性中毒等急诊常见病的鉴别诊断与初步抢救技能。

越西县常住人口30余万人,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很多乡镇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医疗技术及硬件设施较为落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居民就医不易。“离县城最远的乡镇,开车去要3个多小时。一旦当地出现急性心梗的患者,从城市派救护车去抢救是来不及的,最终还是需要提升本地的救治能力。”郑君刚说。在他的办公室,通过窗口就可见连绵的群山和山脚下鳞次栉比的民居。

郑君刚和帮扶团队专家规划,继续推进越西县院前急救体系,以及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中心和危重新生儿中心“五大急救中心”建设,畅通分级负责、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危急重症救治“快速通道”,建设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救治流程,全力打造一张保障生命安全的“救命网”。

3

“心室电风暴”

提出健康管理课题

一年开展20项新技术项目,实施凉山州多项“首例技术”;成功申报6个州级科研项目,立项4个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新建内分泌科和眼科;实现远程影像会诊、心电图会诊、多学科会诊;实现门诊住院量、手术量提升,其中手术量同比增长33%……在郑君刚和省内外帮扶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过去一年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的纪录不断被刷新。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凉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0年完成的《凉山州常住居民急性传染病与慢性疾病健康知识认知水平调查》显示,无论是对于急性传染病,还是慢性疾病,当地人群的防治知识都相对不足。这提示,应加强对当地人群的疾病防治意识、健康知识的教育普及工作。《凉山州“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也指出,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不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负面因素。

让郑君刚感到自豪的是,为满足当地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帮扶团队专家常态化开展的义诊活动已覆盖越西县大部分乡镇,预计今年年底将完成所有乡镇义诊全覆盖。同时,帮扶团队专家围绕疾病预防,强化健康管理工作,开展下乡、下村调研,通过一次次面对面、手握手的交流,让更多居民提高了自身的健康素养。

今年3月,发生于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的一场“心室电风暴”,就让帮扶团队的专家们印象深刻。一位经治疗即将出院的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突然出现四肢强直、牙关紧闭、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报警提示心室颤动。值班医生立即行床边心肺复苏、电除颤2次,持续5分钟,患者意识才恢复,但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再次突发室颤。“4个多小时中,竟然连续出现4次室颤,一定事出有因。”帮扶团队成员、宁波市第九医院ICU专家沈启一遍遍向患者家属询问病史,发现患者并无基础疾病,但长期酗酒,此次消化道出血可能与此密切相关。

强大的医疗后援力量迅速通过网络汇聚起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专家、宁波市第九医院心内科专家通过远程会诊,判断患者是突发“心室电风暴”。所谓“心室电风暴”,是一种短时间内以多发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为表现的临床急症,需要迅速进行干预,不然就非常容易出现心源性猝死。据此,专家们提出稳定循环、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手段。经治疗,患者心电趋于平稳,意识也逐渐恢复正常,最终成功脱机拔管。

郑君刚表示,除了“技术播种”“能力提升”,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也是医疗帮扶的重要工作。为此,帮扶团队围绕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在抖音等平台上开展每月“医”讲科普直播,专家们轮番上阵,进一步引导居民增强防病意识、科学就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4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始终“以民为上”

因病致贫返贫得到根本性遏制,为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大贡献。但在前方,除了卫生人才规模和结构问题面临考验外,该州也面临医疗服务体系的梯度建设需要加强,以及州、县、镇、乡(村)各级卫生服务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仍需进一步提升等情况。

在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一次挂号管三天”的提示语吸引患者驻足观看。该院门诊部工作人员谢飞介绍,为强化对患者的健康管理,医院组织心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等科室,面向患者建立健康管理微信群,24小时为患者提供随访、咨询、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宣传等全病程管理服务。

今年4月1日,作为凉山州第一家互联网医院,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实现患者在线复诊、药品邮寄到家、线上咨询、报告单回看等功能。“我们还开展互联网+护理延伸服务,为患者提供全程、持续的护理服务。”该院护理部负责人喻安云介绍,这项服务采取“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模式,提供伤口造口护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管路维护、母婴护理、新生儿护理、糖尿病护理、腹膜透析护理、基础护理等专业护理服务项目,能够满足失能人员、空巢老人、慢性病患者等不同人群的居家护理需求。

伴随着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凉山州的居民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发展红利。与此同时,凉山州提出,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研究和诊疗能力提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造辐射川西南的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应急救治基地、科研教学基地,支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等建设成为高水平公立综合医院,到2025年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零的突破。

“我们瞄准‘必备尚缺’和‘已有待优’的项目和医学前沿技术,把重大疑难病例诊治作为主攻方向,力争在‘高、新、精、尖’领域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边绍勇表示,危急重症的救治是一个医院水平和能力的体现,也是辖区居民生命安全的第一道保障。

州内首例脑膜动静脉瘘致小脑内巨大畸形静脉球破裂出血、后凹血肿手术治疗,州内首例鼻内镜下开放式鼻骨骨折复位手术,州内首例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技术……这些新实施的手术,是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医疗能力提升的见证。据了解,仅在2022年,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科室就申请了59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州内空白,解决了患者的燃眉之急。

在今年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里,大力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力争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危急重症综合救治中心工程完工被列为重点工作。“医院工作要始终‘以民为上’。”边绍勇举例说,医院在2021年组建蛇伤中心、肺小结节全程管理中心、产筛中心等专病医疗中心,对应的都是当地居民的所需所急。“比如,眼镜蛇、蝮蛇、五步蛇、银环蛇等毒蛇在州内均有分布,蛇伤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救治了100多名被蛇咬伤人员。”

5

更好服务患者

进步一天天显现

当走到高压氧室门口时,攀钢西昌医院院长肖建昆的声音出现了稍许哽咽:“这里的高压氧舱是365天、24小时开舱的,不知挽救了多少生命。”

高压氧舱治疗是通过将人体置于高压状态下吸氧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心脑血管疾病、煤气中毒、减压病、骨折术后、植皮术后,皮肤坏死、突发性耳聋等。“攀钢西昌医院先后历经‘冶金部410信箱医院’‘西昌钢铁厂医院’‘攀钢西昌分公司职工医院’等多次更名。”肖建昆表示,医院最初围绕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企业职工和家属健康开展工作,高压氧舱是四川省安监部门的直管设备,在工伤人员抢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服务定价偏离使用成本,目前是一直亏、一直做,但也从不想着停止”。

因西昌城区的扩大,攀钢西昌医院自身虽然没有动,却已悄然从城郊“挪”到了城中心,目前承担了周边十万余名工矿企业职工和家属、社区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工作。行走在该院院区,一些为患者服务的创意不时跃入眼帘:大门口设立代驾的值班点,为赶时间的患者代为泊车;保安的制服后背上印着“医管家”,他们不仅负责维护秩序,还能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垃圾桶的旁边立着垃圾夹,便利来往人员无接触捡拾弃物;两百多米长的空中长廊从门诊直通住院楼,方便患者无障碍通行。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的目标,推动我们千方百计想办法。”肖建昆表示,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当前,西昌市的医疗资源较为充沛,医疗机构彼此间也有相互竞争的动力,“患者满意是我们今后唯一的出路”。

为更好服务患者,许多医疗机构都在大力推广彝汉双语服务模式及彝汉双语医务人员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彝汉双语护士,使之掌握常见彝语会话,以及运用彝语进行入院介绍和特殊用药等,确保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刚来时,思想负担确实有点重。由于当地居民防治疾病的意识有待提升,一些肿瘤患者来院治疗时已经是‘下半夜’了,让人感到十分难过。”徐诚成表示,他和帮扶团队专家租住在喜德县城的一栋民居内,上面是悬空而建的火车道,刚来时,整晚数着火车驶过,睡不着。“随着工作开展、进步一天天显现,对凉山州的未来也更有信心,慢慢地,就算火车驶过也能安睡了。”徐诚成说。

来源:健康报

编辑:周家艳

关键词: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健康报》整版报道:那些在凉山擎着火...
三明治机在使用中需要注意什么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江西德安:法院开放日“沉浸式”打卡
江西彭泽县涉台审判法官工作室挂牌成立
中国能建山西电建中标平遥县垃圾焚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