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唐建平记者心语:
行走,倾听,讲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凌晨三点半,上士曾凡超带着战士们将5辆军车开到第964医院机关楼前。他们再三检查车况是否良好,物资是否垛稳,车篷是否系牢,然后才靠在驾驶室里小睡一会儿,等待医疗队破晓出征。
发车前,曾凡超竭力喊了一声“报告”,洪亮的声音中却带了些沙哑。司机小刘向我道出了实情:“曾班长因连夜准备物资累病了,昨晚发烧到39摄氏度,但他就是不吭声,怕院长把他换下来。俺班长关键时候从不退却,这不,他吃上退烧药就来了。”
到一线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医院官兵此时的共同愿望。医疗队队长韩长庚出发前刚接到奶奶去世的消息,他默默擦干眼泪,给父亲打了电话安抚一番,然后就毅然率队出征。
院长姚天明琢磨半宿,向军分区了解灾区情况,研判一线需求,精挑细选队员,连驾驶员都是由卫生员兼任,目的就是使医疗队效能最大化。
姚天明的军旅生涯,便是从大洪水中开启的。1998年,他的老家黑龙江小城讷河被嫩江洪水围困,18岁的姚天明揣着第四军医大学的高考录取通知书焦急万分,不承想自己的报到之路被洪水堵死了。一位营长听说了,派冲锋舟送他过江。那天,抗洪将士舍生忘死、满身污泥、无惧伤病、奋战一线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如今,他也成为抗洪队伍的一员。
医疗队的辖区,是黑吉交界松花江大干流——拉林河流域,也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区域。“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唱的就是这片黑土地。
为保住粮食,部队官兵、地方民兵、驻地群众在拉林河中下游守卫着大堤,连续奋战。“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医疗队是战士们健康的守望者。同样守护在拉林河流域的,还有第962医院和第965医院医疗队。
水过残垣,泥裹稻穗。医疗队队员们看到即将抽穗的水稻裹满淤泥,冲击庭院的水痕直抵屋檐,无不心情凝重。河堤上,第962医院健康医学科主任周革利小心翼翼地沿着新构筑的二道坝前来巡诊。他告诉我,当他看到几个战士眉也不皱地跳进齐胸深的河水里加固堤坝时,泪水陡然溢满他的眼眶。
趁着官兵休息间隙,周革利走上前去,一个个掀起战士的衣服查看伤情。“报告军医,我们没得病!”战士们这么说,是不把小伤小病当回事,更不想因为小伤小病就被撤下来。但经验丰富的周革利十分清楚,高温高湿条件下捂上救生衣,一上午就会捂出痱子湿疹。遇到痱子湿疹,他就随手给战士后背涂上药膏,再往战士兜里塞一盒备用药,并叮嘱用法用量;遇到战士被尖锐物划伤,他蹲在地上就洗消包扎伤口;遇到中暑的战士,他把战士转运到安全区域降温补液,避免发生热射病。
几番巡诊下来,大堤上的战士们老远见到他,就列队敬礼喊“军医好”。
“这三个字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褒奖。”周革利说。
“解放军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官兵在安置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受灾群众大多是被连夜从家园疏散出来的,安置点条件有限,加之心情焦躁,难免身体有恙。第965医院在为民兵队伍巡诊中发现,最先参与清淤任务的队员中有不少出现腹泻、上火等症状。为此,他们在发放药品的同时,还做了防疫宣讲,发放了防疫手册。第964医院未雨绸缪,为每家每户发放防疫物品,以备洪水退去后应对滋生的病菌。
70多岁的李大妈眼见住了几十年的家园被水淹没,愁容不展,经过随队心理咨询师疏导,她的心情才得到了舒缓。83岁的老兵行动不便,医护人员来到床前为他看病开药,老人感动得落泪……
繁忙的一天又结束了。医疗队队员们望着得到安置的群众,心不由得安定了下来。第965医院护士长王源指着洪水退去的麦田感慨地对我说:“我们守望的是拉林河畔官兵群众的健康,更是稻花香满田的明天。”(赵佳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