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法网 > 动态 >

“罐罐茶调解法”巧化矛盾纠纷


(相关资料图)

位于甘肃中部的通渭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元鼎三年置县,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县。这里民俗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由于独有的水源优势,饮茶文化十分盛行,几百年来兴盛不衰。得益于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法院创新“罐罐茶调解法”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将其融入特邀调解工作当中,通过诉前调解方式化解了当地群众的大量矛盾纠纷。

在通渭,有“通渭人的一天,从一曲罐罐茶开始”之说。一杯茶暖人心,一杯茶也解民忧。“罐罐茶调解法”的创立是通渭法院助推人民调解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的务实之举,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生动实践,是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力举措。历久弥新的“通渭茶文化”延伸着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释放了人民调解的新活力,让更多的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一杯茶化解矛盾的“千千结”。矛盾纠纷通过法律诉讼可以维护权益,但可能并不会真正化解双方的矛盾根源,无法真正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的处理效果。“人与人之间其实就是一杯茶的距离,在一杯杯茶中,矛盾消了、纠纷了了”,这是“罐罐茶调解室”创建的应有之义。“来来来,先喝口茶”,调解案子时,调解员先一点不涉及案子,而是和双方当事人边品茶边聊天,问庄稼、聊孩子、慰老人,等几盅茶下肚,浑身热乎乎的,再根据法理、人情秉公评议,直到双方心服口服,握手言和。

一杯茶化解纠纷的“双丝网”。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融合兼顾法理人情,创新推出了“罐罐茶调解法”。一杯茶暖人心,二杯茶聊家常,三杯茶述纠纷,四杯茶找根源,五杯茶解火气,六杯茶促和气。来时面红耳赤,出来又和和气气。子女赡养、婆媳纷争、夫妻矛盾、土地问题、邻里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都能在一杯茶后得到解决。在特邀调解员的主持下,当事双方互谅互让,互敬一杯茶,表示谅解和尊重。既解决了问题,又维护了和谐和睦的关系,真正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畅通他们的行路,更打通“心路”,得到了百姓的认可,成为当地群众的“知心人”。

一杯茶化解心中的“小疙瘩”。坚持通过办小事、做实事,促进社会大稳定,增进群众大和谐。一张小圆桌上放着一把壶和几个小茶碗。常常是争吵的两伙人互扯衣袖,推推搡搡走进来,你一言我一语,双方剑拔弩张,冲突愈演愈烈。和这一紧张氛围形成强烈反差,调解员则微笑着不慌不忙地斟上几杯“罐罐茶”。双方抿下一口,深深吐了口气,就会将牢骚全都“倒”出来,而调解员就安静地听着,并在激烈的争吵声中,寻找一个打开双方心结的“切入点”。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尤其是在乡镇里,邻里之间时常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调解员跑断腿、磨破嘴、操透心,还不一定落个好。而很多矛盾起因就是一件小事,如果不妥善处理,有可能会酿成一桩事故。但通过一杯浓浓的“罐罐茶”却能有效地拉近双方距离,化解他们心里的小疙瘩,平复他们的冲突纷争,修复双方的社会关系。在成立的短短一月内,“罐罐茶调解室”就诉前化解家事、邻里纠纷十余件,起到了办理一案,感化教育一片的良好作用。

一杯茶化解群众的“难心事”。不写状子、不交费用、不限案由、不定时间,任何群众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寻求特邀调解员的帮助、化解矛盾,这是“罐罐茶调解室”的最大优势所在。“你把路拦住,让额(我)阿门(怎么)走呢?”“你打额(我)着?”这是调解室近期调解的一起相邻关系纠纷,为些陈年旧事,俩人争吵不断、情绪激动,“先喝上两杯茶,今天让你俩把心里的话都说完。”说着喝着,一碗碗茶下肚,双方怒气消完。说着喝着,事情来龙去脉说完,是是非非也摆着面前。再调解,双方的怨气少了,笑脸多了。茶虽喝淡了,但人情味却浓了,这是非曲直,也就在这方寸之间了。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盯群众的“生活琐事”、聚焦“邻里小事”,耐心细致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及时消除问题隐患,是打造“罐罐茶调解室”的导向初衷,更是通渭法院加快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坚持能动司法、坚持实质性化解纠纷,护航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益之举和为民实践。

关键词: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罐罐茶调解法”巧化矛盾纠纷
“甜水萝卜”和养猪业都保住了
共享法庭进亚运
新疆:把落实“浦江经验”体现到具体案件中
9月份全国各省市养老金计发基数公布了吗...
福建漳州通过“中国鲍鱼种苗之都”专家核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