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十年九旱的陇中地区,旱塬发生了变化:“三跑田”变“三保田”、小田变大田、旱田变水田。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许多旱塬正在变良田。
(资料图)
三夏时节,一场大范围降水润泽陇原。雨还没停,种粮大户巩淑珍匆匆登上村头的山岗,她担心雨水冲毁田间路和农田。看到雨中的梯田绿意盎然,雨水顺着排水沟汩汩流下,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巩淑珍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福星镇种和村种粮大户。近年来,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她今年流转了1500亩新建的高标准农田,种了马铃薯、玉米等作物。
“高标准农田攒劲(地方方言,表达赞美之意)。”巩淑珍说,她担心的这块田,过去是坡田,降雨多了,坡田就变成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
今年,这块田被纳入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她亲历了这块田发生的变化:建成后的高标准梯田田面宽度在10米以上,“眉毛田”“卧牛田”“皮带田”变成了大块田,坡田变成了平田,“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
农田的变化,带来种植技术和种植方式的变化。在地形沟壑纵横的定西市安定区百页村,60岁的种粮大户张永强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后,马铃薯种植株距由35厘米缩短至不到24厘米,每亩马铃薯植株可增加700株以上。
不仅如此,高标准农田更方便机械化作业。“过去,很多农田没有机耕路,农机难进入;现在农田路、机耕路配套齐全,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张永强说,以往春种需要一个月时间,今年不到半个月就完成春种。并且,他今年感受最深的是,50马力的拖拉机已经不够用了,打算明年购买几台100马力的拖拉机。
农田里的变化不止如此。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有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在引水上山的基础上,通过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把旱地变成水浇地。
“4年前,这里还是撂荒地。”定西市安定区沃土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安磊说,耕作条件差是过去当地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块拓宽、机耕路配套、有机肥增施等,有效缓解了土地撂荒问题。
“最重要的是提升了旱塬抗旱保粮的底气。”安磊说,引水上山后,每亩地每年仅需水100多立方米,马铃薯的产量却是往年的2倍以上,并且旱涝保收,改变了过去“看天吃饭”的面貌。去年天旱,普通农田平均每亩马铃薯产量0.5吨,采用高效节水技术的农田每亩马铃薯产量2.7吨。
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甘肃旱山地占耕地总面积72%。近年来,甘肃依据各地实际,探索推进“一户一块田”“一户一台地”和“一企一基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截至2022年底,甘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10万亩,2023年计划新增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59万亩。
(记者王朋)新华社兰州6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