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余蓉 见习记者 张司佳 通讯员 徐辰希
【资料图】
火辣的太阳,热烈的青春。
广袤田野,是大学生增长见识、了解国情的大课堂,也是投身实践、成长历练的大舞台。今年暑假,湖南高校数万名大学生走进乡村,调研乡村发展现状,厚植爱农兴农情怀,实干助力乡村振兴。
在如火如荼的暑期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学到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亲吻泥土,了解真实乡村面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绿油油的田野与飞驰而过的高铁相映成画,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让老农脸上的褶皱笑成了花,行走在美丽乡村的游人如织……广大学子来到乡村,与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撞了个满怀。
湖南师范大学“梦行者”团队成员邓铖与17名校友组团,来到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频频举起手中的相机,定格古朴典雅的木建筑、层次分明的梯田、身着精美民族服饰的瑶族娃娃……“对我来说,这是一段闪光的回忆。回长沙后,我们将把拍下的作品翻译成外文在网络上发布,让我们的非遗文化和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邓铖兴奋地说。
从花园阁村、插柳村到关峡村、大园村,与当地村委会及当地驻村工作队举行交流座谈会,前往当地农户家中摸排真实情况,走访调研当地特色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青年传媒中心社会实践团成员在绥宁县关峡苗族乡的实地调研活动行程满满,微信步数日日霸占朋友圈首位。
“这是我第一次带队深入到乡村中。说实话,深入一线的‘看见’和在网上的‘搜见’还是有差异的。”该团队队长朱晓燕说,奔走于一家家脱贫农户中,既看到了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又体会到了巩固脱贫成果的艰辛。“看到大家满怀希望的眼神,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背包越来越沉,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走访百余户居民促膝深谈,录入百余份厚厚的调查问卷……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学子来到临湘市羊楼司镇,围绕当地易地搬迁居民群体开展了为期35天的调研活动。他们聚焦如何让搬迁居民安居乐业,不仅出具了详细的调研报告,还充分发掘当地的红色文化、竹器文化,为居民构建起精神文化世界。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首次走访易地搬迁社区居民时,我们发现之前根据搜集到的信息所作的问卷、访谈内容是脱离实际的。为此,我们熬了一个通宵,连夜调整了调研计划和访谈提纲、问卷设计等内容。”团队成员李雪回忆说,这让她深切感受到亲身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多维实践,激活无限青春潜能
一架“长着翅膀”的机器,一群奔跑在田野的大学生……这可不是放风筝,他们正研究新作品“驱鸟先锋”的实际应用。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赵向阳与3名同学组团,来到素有“中国南方最大葡萄沟”美誉的中方县。他们这次下乡的目的,就是让自主研发的“驱鸟先锋”帮助种植户无伤驱鸟。
“我们的设备是利用红外感应及超声波进行驱鸟,对鸟类没有伤害;采用光伏储能,不仅节能环保,而且效果明显。”他们走访了当地的葡萄沟和蓝莓园,实地演示获得一片掌声,还与当地一家农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看到我们精心研制的作品能真正帮到农民,比获奖更开心。”赵向阳说。
使用全站仪、智能罗盘、测距仪等专业设备对地层岩性、岩层走向、坡向等进行勘测;采用无人机全面观测高陡边坡临空面、易滑岩层和软弱结构面……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科技服务团来到洞口县毓兰镇,开展山区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乡村道路病害检测、切坡建房安全隐患排查等志愿工作。
经过近10天的奋战,团队对毓兰镇10多个村落的山区公路和房屋切坡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并提出了对高陡边坡采取放坡、锚喷支护、坡面防护,在落石高发区域挂设边坡防护网,对路面裂缝采用贴补法、填充法、灌浆法及置换法修复等专业性的修缮建议。
小桥流水、草地木屋、田野白鹭;7天,13个人,17面墙绘,300多平方米——在新宁县马头桥镇坪山村,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乡美艺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将自己对建设和美乡村的热爱与期待融进了墙画里。
测量、设计、起稿、勾线、上色……团队成员张子昂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自己脸上沾满油彩的照片,配文这样写道:虽然辛苦,但看到村民驻足观看还为我们竖起大拇指,这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大学生利用暑期开展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和社会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在田野中知晓、了解、认识民情、社情和国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湘潭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恩迅表示。
他认为,于社会层面来说,作为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大学生们可以将先进技术理念和高校科研成果直接带到农民中、田地里,加速科技向生产力转变的步伐,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于学生个人而言,利用空闲时间走基层,在各式的社会活动中积累社会经验,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专业思想、提高学习紧迫感和自觉性、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需要。
今年暑假,这些投身广阔田野的青年大学生们,让社会看到了他们的朝气蓬勃、吃苦耐劳、笃定前行,更看到了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