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泵厂,流动资金链断裂,经营状况不断恶化,货款催收数年无果。这家遭遇“资金困境”的小微企业还有生存的希望吗?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法院坚持“把企业的难事当成家事来办”,帮助这家小微企业起死回生。
2009年,武汉市某泵厂与新洲区某泵站更新改造项目部签订水利设备供货合同。设备验收后,项目部依约支付部分款项,剩下60余万元货款未付。
该泵厂是一家专门从事水泵阀门等生产的小微企业,产品生产周期长,销售资金回笼慢。泵厂负责人曾尝试以质押贷款方式缓解资金周转难题,但因前期资金投入大、市场需求有限,信贷机构普遍不看好该企业的市场前景,贷款融资十分困难,几度濒临破产。
(资料图)
无奈之下,泵厂只能把希望放在货款回笼上。
但此时泵站项目部因工程完工而解散,未支付的60余万元货款无处可讨,泵厂无奈之下诉至法院。
考虑到小微企业资金周转的急迫需求,新洲区法院第一时间将这起案件导入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做到快立、快调、快跟进。
经核实,案涉更新改造项目完工后,该泵站已由原来的“新洲区某泵站”分立为“一泵站”“二泵站”两个事业法人,诉讼主体身份已然灭失,原告陷入无法确定诉讼主体的窘境。
在查明被告诉讼主体资格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新洲区法院主动作为,一方面依法向泵厂释明情况,指导泵厂变更诉讼主体,另一方面积极与责任单位沟通,极力促成和解。
经多轮沟通,双方顺利达成短期内付清货款的协议,并依法进行司法确认。不到一个月时间,原告泵厂就拿到了生效裁判文书。
结案后,法院及时回访跟踪,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不久,两泵站付清货款。依靠这笔及时回笼的资金,泵厂成功起死回生,目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
本案的成功化解,是新洲区法院服务中心大局、积极能动履职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新洲区法院积极主动作为,一方面,进一步深化诉前调解,积极搭建经营主体沟通桥梁,审慎适用保全、查封等司法强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让企业“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开辟涉企“绿色通道”、开展便捷司法确认等“硬举措”,倒逼经营主体培育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保障市场交易安全,及时帮助弱势方固定胜诉权益,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把企业的难事当成家事来办,把能动司法贯穿审判工作始终!”新洲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推进‘稳企安商’相关举措落地落实,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